扫码关注水果观察

文章投稿

如有投稿需求,请把文章发送到邮箱
news@shuiguoguancha.com 一经录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
同时您将收获现金、礼物等不限形式的意外奖励
我知道了

分享

水果造富神话:一个全国“亿元村”炼成记

资讯 .2021-02-03

2021年1月20日,大寒,但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龙华村,中午气温却超过了20℃。黄橙橙的枇杷挂满枝头,果农们正忙着采摘,销往全国各地。这里是全国最早熟的枇杷产区,枇杷已经上市一个多月。


为何这里的枇杷能在冬季上市?很多地方引进外来水果,都曾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,为什么枇杷能在攀枝花这个小村“活”得风生水起?


对此,当地农技专家表示,攀枝花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,气候条件独特,年平均气温19℃-21℃,全年日照时数长达2300—2700小时,无霜期超300天。充足的光热资源,为水果生产及错季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。攀枝花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,冬季暖阳是常态。由于纬度偏南,青藏高原和秦岭的地形阻挡,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。加上山高谷深,热量不易散失,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偏高。这也为水果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
攀枝花米易县作为全国最早熟枇杷产区,米易枇杷成功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从2018年开始出口到加拿大、新加坡等国家。目前,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,产值逾3亿多元。


这个曾经的贫困村,如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亿元村”?答案就在小小的枇杷上。现在,该村每年枇杷销售总收入超过1亿元,大多数村民住上了漂亮的小洋房,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300多户,枇杷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“摇钱树”。


不过,很多村民仍记得,当初村里推广种枇杷并不顺利,甚至很多人还持怀疑态度。直到村支书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将自家4亩土地改种上250株枇杷,看到了经济效益,村民们才纷纷跟上……谁也没想到,这一种,竟种出了一个全国“亿元村”。那么,在这个“水果造富神话”背后,到底藏着什么秘密?

枇杷.jpg


一、第一个“吃螃蟹”——种枇杷

2006年以前,龙华村还是远近闻名的县级贫困村、落后村,主要以种植玉米、水稻为主,产业结构单一,农民收入较低,只能解决基本吃饭问题。枇杷,是村支书杨利贵第一个引进村的。很多龙华村村民都记得,当初全村推广种植枇杷并不容易,不少人都持质疑态度。说起全村枇杷产业的发展,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杨利贵。


杨利贵是土生土长的龙华村人,自中专毕业后,他就在外打工。他勤奋努力,短短几年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,成了村里有名的“能人”。每到逢年过节,杨利贵都会回老家看看。看着村里几十年一个样,乡亲们靠种植玉米、水稻生活,辛苦一年也攒不下几个钱。


2004年,适逢龙华村党支部换届,这次,杨利贵终于下定决心,辞去工作回到村上参加公推直选。村民选举他为龙华村党支部书记。“那时,这里大多数人都种甘蔗,经济效益不高,村里急需一个替代产业。我们村组干部多次到县内外考察,最终决定发展枇杷产业。后来县科技局在村里育苗,但开始大家都不想种。” 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,杨利贵带头先将自家4亩土地全部改种为枇杷,共250株,当起了第一个“吃螃蟹”的人,并在后来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,这样才逐步带动一批敢干的村民连片种植枇杷。

就这样,全村人的命运随之改变。


二、发展路上遇“新危机”——“诚信”与“争水”

龙华村的“枇杷路”,其实并非一马平川。2013年,该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枇杷。但就在枇杷业处于上升发展时,却发生了“新危机”:出现个别农户使用违禁农药、提前采摘销售、以次充好等行为。


“水果要想走进高端超市或出口,都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。如果检测出农药超标,肯定会影响产品质量和形象,其他地方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。”一名村干部回忆,为防止这类情况,村里当初一发现就给予了坚决抵制,“目前,我们基本都采取的是诱捕等物理杀虫方式。”


曾经,枇杷还没完全成熟,有的村民就提前采摘,自以为抢先占领市场,但枇杷口感差,卖不起价,还影响整个市场;个别村民在卖枇杷时,框上面装大果,下面装小果,收购商拉回去才发现,引发纠纷,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。


这些问题,不仅会影响枇杷销售,更会影响枇杷质量这一生命线。杨利贵不敢掉以轻心,决定重拳整治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,制定了全村诚信种植和销售枇杷“诚信红线”标准:不准果实未达到规定成熟度下树;不准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使用高毒、高残留农药;不准使用枇杷膨大素;不准在生产销售中以次充好、掺杂施假、短斤少两、强买强卖;不准在收售过程中恶意哄抬果价和压级收购。


一位村民回忆,一开始,有个别人不把这“五不准”当回事,违反了上述标准,村委会就将其名字公示在公告栏上。结果,对于上了 “黑名单”的村民,收购商都不收他家的枇杷。后来,大家都严格遵守着这个标准。


现在,龙华村枇杷地里至今还竖立着“诚信红线”的牌子,时刻提醒着村民。“这个制度是我们村实现长足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。”杨利贵说。


“争水”曾经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。攀西地区河谷地带日照长,因气候干燥且资源型缺水严重,长期面临无水可用的尴尬。随着枇杷产业发展,村民发现灌溉用水越来越不够用,争水的情况很突出。


以前,龙华村对枇杷地采取放水漫灌,浪费比较大,村民也经常要熬夜守着,邻里间时不时因争水而吵架。为解决缺水问题,村里率先建了26口大蓄水池。后来,为推广高效节水项目,龙华村通过竞争获得实施枇杷微喷灌项目的机会。杨利贵回忆,相关部门拨付了364.17万元,“可钱不够啊!”根据测算,财政投资仅能满足公共水源工程及主管道等建设需求。


村里召开村民大会,大家一致同意:修建田间管道和微喷套件所需资金和修建支线管道工程所需劳力,均采用“谁受益,谁负责”的方式解决。期间,为获得村民对这个项目的支持,杨利贵等村干部曾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动员。


“项目建成后怎么管理?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商量决定:设立管理员,竞争上岗。”村主任蒲清杨介绍,村上在7组展开试点,建议“每棵枇杷树,每年收取农户1元的管理费”,采取竞标方式,哪个责任心最强,哪个报价最低,就交给谁管护。


管理员负责公用部分支干管、主管、引水管、水池的管理,负责灌溉期蓄水池的蓄水及安全管理并确保灌溉用水。灌区由管理员统一制定轮流灌溉制度,所有主管和支干管闸阀上锁管理,并由管理员负责打开和关闭闸阀等工作。


实际上,用水管理有很大难度。山脚下的灌溉压力比较大,山上离池子近的压力较小,进而引发一些矛盾,管理员的工作不好做。于是,村里开会决定:分片区灌溉。“一开始,10天一轮回,但有月大月小,有时多1天,有时少1天,怎么都不好排。最终,决定采取星期制轮回。”如今,管理员在村里是个“香饽饽”工作,村民选举出的管理员有10名左右。村民翁德军干了几年管理员,管理着三四百亩枇杷树的灌溉。 “现在有了设备,不到3小时就能灌溉完所有枇杷地。”


自从村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来,每亩年均节省劳动力25至30个,节肥30%,节水40%,仅这3处节省增加的亩均收入就达2600元以上。另外还减少了病虫害,“以前大水漫灌致果树病死率高,现在再也不会了。”


最近,村民王国金一家人在地里忙着采摘已进入成熟期的“早钟六号”枇杷。他是龙华村的种植大户,枇杷种植面积有20余亩,也是村里枇杷种植的带头人之一。如今,他不仅售卖枇杷鲜果,还售卖手工枇杷膏、枇杷酒、枇杷干,最高一年经营收入达到55万元,成为村里家喻户晓的“致富明星”。


“卖到加拿大的米易枇杷,就是我们村出产的。”王国金笑着说,龙华村枇杷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,还走出了国门。上月初,“早钟六号”枇杷在双流机场启程飞往俄罗斯莫斯科,这是攀枝花枇杷首次出口俄罗斯。


龙华村距米易县城仅有7公里,除了种枇杷、卖枇杷,如今村里集枇杷采摘、赏花观光、枇杷深加工、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龙华村农文旅观光体验园也全面完成,园中建有农耕文化园、花道、风车长廊等特色旅游景点,游客服务中心、观景台、民宿等已经完善,去年被评为了国家3A级景区,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的转变。


联系邮件.png 

 


推荐热文 查看更多
年产量全国第二,四川蓝莓为何在市场难闻名号? 2019-11-28
中国果业局变在即!(二) 2019-11-28
中国果业局变在即!(一) 2019-11-28
获取最新水果行业新闻
姓名
邮箱
公司名称
订阅新闻
下一篇
山西:建设冬季果蔬温室每亩最高补助不超3万元 日前,山西省出台了《山西省设施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》,提出今年要新增设施农业(蔬菜、食用菌、水果)面积5万亩,通过改造老旧闲置日光温室1500亩,创建省级设施蔬菜(含食用菌)标准化示范园15个,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4万平方米,新建预冷库、冷藏库50万立方米,培育壮大品牌10个,培育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3个,推进设施农业迈向优质、高效,解决冷凉地区半年不能种和优良品种种不活的问题。